浅议借对求工
- Publishing time: 2006-09-12 11:18
- |
- Viewed :1716
工对要求严格,彰显功力,是所有撰联者的努力方向。例次征联的获奖作品基本应达到工对的标准。
然而在撰联时,不少联友却常常为了求工而伤透脑筋。其实工对也不一定只能刻板地“春对夏,秋对冬,暮鼓对晨钟”。有些词语虽不属同一范畴,但古往今来,人们习惯将其并提,故仍视为工对。如“诗”与“酒”,“人”与“马”、“花”与“鸟”、“金”与“木”、“水”与“土”等许多特殊组合。试看其中一例,“酒”属饮食,“灯”属器皿,看似不太协调,但人们早已习惯将“灯红”对“酒绿”归为工对。
本文着重向联友推介另一种技巧——借对求工,希望对大家所帮助。
借,意味着单凭本身的能力难以办到,须要求助才能达到目的。仿佛“借鸡生蛋”,也仿佛战争时攻占山头,“正面难攻侧面攻”。
先来看一副对联:“红白相兼,醉后怎分南北;青黄不接,贫来尽卖东西。”在这里,“红白”喻酒,“青黄”喻禾,本不属同类,但因这四字均为颜色,谁能说它们不是工对呢?句尾“南北”为方位,“东西”却代指物品,但它们却偏偏可以相对,这样的技巧就是借对求工。
掌握了这一技巧,我们在撰联时一旦遇到难题,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”的情况下,不妨试一试。借对求工的效果,就是不仅不会以辞害意,而且能够妙笔生花。
本次“邮政杯”征联出句之一:“鸡犬相闻除夕夜”,引来的一些对句,值得作进一步推敲,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。
这七个字表达的意境是迎春,应该没有歧意。问题出在“鸡犬相闻”。字面原本很简洁,“鸡年”与“狗年”在除夕更迭,人们基本能理解这个意思。可是这四个字非常响亮,非常耳熟,猜想一下是否从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的成语中演变而来?若果真这样,想来出句者也只是借用文字,而抛弃成语含义。因为成语的真实意义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完全是背道而驰。
既然出句能借题发挥,为什么我们有些对句却放不开,仍要钻进一条死胡同呢?
如一些对句死死描住成语,引经据典,把本来简单的事儿,变得十分复杂。
也有些对句坚决咬住生肖特点不放,让人觉得格外生涩。应该说,这个出句有生肖联,可以上下联同咏一个年头,也可以上联辞旧岁,下联迎新春。而这个出句已经将相邻的两个生肖全占用了,如果还按这种思路,对句不是太难了吗?不过,据说真有联友以“鸡犬”之后的另两种生肖应对,如此超前的提前量,着实令人吃惊。能否建议,这样的稿件,轮到“猪年”、“鼠年”时再寄一次?
顺便也向联友提醒一句:楹联的包容量很广,只要我们放开思路,不仅会创作出大量佳联妙对,也难免产生千奇百怪的“无情对”。如有这样一副对联:“珍妃苹果脸;瑞士葡萄牙”。上联说“清宫里那个美貌皇妃生着一张苹果的脸庞。下联却莫名其妙地以两个国家名称相对,而且对应得几乎天衣无缝,“珍”对“瑞”,“妃”对“士”,“苹果”对“葡萄”,“脸”对“牙”。这样驴唇不对马嘴,滑稽可笑的“无情对”作为游戏尚可,作征联作品却是要被谢绝的。
借助“鸡犬相闻除夕夜”的出句,征联主办者真诚地向广大联友恭贺新春,也愿意以此出句,作为一块“砖”,引来大家的无数美玉。期待大家启动思维,拿起手中的笔,共同描绘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盛世景色。